■ 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
明代的海南,文化教育達到了巔峰,進士、舉人的數量和質量,以及他們在政治上的分量,按當時的人口比例,在全國視野中是引人矚目的,因此有“海濱鄒魯”之稱和“海外衣冠盛事”之譽。究其原因,是中央政府對海南島經濟發展和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視,不但選派了一撥撥廉吏和循吏來瓊擔任要職,同時還從各地調撥了一批批教官到瓊州府及屬下各州縣擔任教授、教諭,明初赴任的瓊山教諭趙謙,便是最有實力的一位,被譽為“海南夫子”。
才學過人,宋濂自稱“吾輩不及”
洪武十二年(1379年),朱元璋命詞臣纂修官方韻書《洪武正韻》,浙江余姚人士趙謙入京,任中都國子監典簿,參與纂修《洪武正韻》。纂修中,趙謙在學術觀點上與同僚發生抵觸,老學究們固守舊說,又欺他年少,趙謙自信其說,不肯盡棄所學附和陳腐舊說,不久即辭官歸里,在馮村筑“考古臺”,足不入城市。
趙謙曾為顧云屋畫作《丹山紀行圖》題跋。圖為《丹山紀行圖》(局部) 上海博物館藏。資料圖
他認為音韻之學,世久不明,遂悉心鉆研文字音韻。經過多年探索、研究,取諸家論著證其得失,編撰了《六書本義》十二卷,又繼成《聲音文字通》一百卷,為學界所稱譽,稱之為“考古先生”。遺憾的是,據后來與丘濬同時入閣輔政的李東陽的撰述,那本書有12卷,但一直沒有刻本刊行,永樂初年被下詔入藏秘閣后,丟了11卷,只留下一卷。
趙謙少年時期就開始博覽、考究六經百家之學,曾對學生說過:“嘗謂士之為學,必先窮理,窮理必本讀書,讀書必貴識字,故曰六書明,則六經如指諸掌。”他的《六書本義》是一部以六書原則來解釋偏旁字以及字形結構較難理解的字的著作,六書是指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、轉注、假借,是漢代學者許慎將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的6種類型。趙謙為了正本清源,消除由于隸變、俗書所造成的漢字形體結構之義不明的弊端,早年就“研精覃思,折衷諸家之說,附以己見,僎集六書之義”,凡五易其稿,終成《六書本義》一書。
趙謙的學問為當時的學人所折服,宋濂深知趙謙有真才實學,不僅自稱“吾輩不及”,還遣兒子宋仲珩拜趙謙為師。后宋仲珩參?!逗槲湔崱窌r,又將趙謙的研究成果采入《洪武正韻》。
執教瓊山,澤被海南學子
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,朝廷搜羅遺落在民間的人才,趙謙再次被起用,朱元璋聞奏,稱:“朕知之久矣,朕將老其才而大用之。”連皇帝都久聞趙謙大名,要對他人盡其才,于是下旨讓他出任教官。翰林院學士解縉建議趙謙“施教化于蠻夷萬里之遠”,他便選了瓊山教諭一職。
《洪武正韻》書影。資料圖
解縉在送他赴任的一篇文章中說,教官是圣人的木鐸,圣人在南海之濱又多了一個木鐸,這是可喜可賀的。
趙謙的到來,確實是海南學子的一大幸事。瓊州知府及瓊山知縣對他十分敬重,特在瓊山縣學內筑瓊臺,以此作為他專心著作之所。也許,后世將“瓊臺”作為海南的別稱,就是源自趙謙;他還頒發自己撰述的《學范》,該書分六門:一曰“教范”,言訓導子弟之法;二曰“讀范”,列所應讀之書;三曰“點范”,皆批點經書凡例;四曰“作范”,論作文;五曰“書范”,論筆法;六曰“雜范”,論琴硯、鼎彝、字畫印章之類。
趙謙以當地文教為己任,連那些將門子弟和整天舞刀弄槍的一介武夫,也收斂不少,知道向學和慕義。更有從島外來跟隨趙謙讀書的士子,比較有名的有合肥王惠、莆田朱繼、福州鄭觀、鳳陽孫仲岳和臨川吳均。一時間,趙謙被譽為“海南夫子”。
安徽學人王惠博學能文,還當了趙謙助教。解縉稱,王惠跟隨趙謙“講明性命義理之學,潔白清修,毅然自立”,評價極高。洪武末年,有大臣將他舉薦到京城,王惠卻找借口,力辭歸隱,不入仕途。足見他們對瓊州學子的影響,不只是學識、文章,還有氣節、風骨。
就在朱元璋準備重用他之際,趙謙于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十月一日病故,年僅45歲,門人對他“含斂殯祭”,就像對待自己的生父。解縉為他撰寫了墓志銘。
趙謙的得意門生中,有據可考的僅一人——吳文祥。
吳文祥是瓊山人,洪武辛巳年(即1401年,彼時已是建文三年,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沿用祖父的年號),以國子監學生的身份,回瓊掌管瓊山縣學事宜。朱棣以“靖難”之名奪權改號“永樂”后,吳文祥曾負責募集錢款,遷建瓊山縣學于府城南郊,彼時,想起英年早逝的恩師趙謙,禁不住潸然淚下,作詩一首悼念夫子:“親炙先生已有年,深知蘊蓄冠群賢。德全圣學相傳后,心契人文來畫前。造化經綸圖要妙,太虛聚散語精研。于今遺世真無愧,只使愚蒙痛自憐。”
王惠尚能渡海而來當“旁聽生”,島內其他州縣按理也會有一些慕名北上的“插班生”。據正德《瓊臺志》記載,趙謙任職瓊山后的洪武年間,瓊州有25人中舉,其中瓊山9人,瓊州瓊山縣那邑人符銘于1393年考中舉人,1397年再中進士,二甲第四名,成為明代瓊山的第一位進士。
影響深遠,后世敬重
明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冬,趙謙病臥不起,彌留時,召集高弟王惠、楊升、徐益等于榻前授言曰:“予聞之,太虛之中,不能不聚而為人物,人物又不能不散而為太虛。其聚其散,蓋皆理數之自然,有不能自已者,豈有所為者也。予之此身,在太虛中,如冰在水,而今將為水矣。瓊臺知心,幸有知此談別。”
《洪武正韻》書影。資料圖
未久,趙謙逝于縣學瓊臺上。地方官員及弟子公葬于縣學東北隅。嗣后,瓊籍學子,春秋二掃,成為慣例。成化年間,趙謙墓年久失修,丘濬在家鄉為母親守孝。趙謙的一位后人趙宏翰給他寫信,稱先祖趙謙“墓荒榛棘,而識者日寡,未嘗不扼腕以嘆也”,言外之意是希望丘濬能動用個人的影響力,出面為趙謙修墓。丘濬自然樂意為這位名宦和先賢做此好事。
受趙謙精神的影響,丘濬本人對鄉土的教育事業也很上心,想到自己小時候讀書、借書之難,便出資在府城建起一座“藏書石屋”,購置一批經典圖書,造福瓊州學子。
1520年冬天,府城東廂攀丹村進士、戶部侍郎唐胄也與廣東、瓊州的官員一起,在瓊山學宮東北角找到趙謙墓,修葺一番。唐胄認為,瓊山的風化教育,“謂文化治于唐宣宗,禮樂盛于宋中葉,而文風則丕變于先生,其有功于吾土也大矣”,評價極高。
再后來,海瑞1570年至1585年在家閑居時,也修過趙謙墓。
清代,海南的官員和學人也先后四次為趙謙修墓。最后一次修墓是在光緒十九年,即1893年,廣東督學徐琪捐出自己的俸銀,給趙謙筑了石墳,并讓瓊山縣學年年灑掃。民國時期,王國憲等學人曾在府城南門外六角井的右側見過趙謙墓。
延伸閱讀
趙謙在古文字學上所作出的貢獻,為祖國的文化寶庫增添了珍寶。明代著名學者焦竑稱譽他“字學最精”。他留下的著作尚有《易學提綱》《學范》《歷代譜贊》《造化經綸圖》《周易圖解》《南宮續史斷》《童蒙習句》《南游經詠集》《考古余事》等,凡十八種,共三百余卷。
趙謙死后,他的學生柴欽以庶吉士參與《永樂大典》修纂時,即將趙謙的著作《聲音文字通》進呈。朝廷即派專人到余姚趙家,將趙謙的著作馳送入京。趙謙著作散佚較多,明中期,有丘濬、李東陽、謝遷先后訪趙謙遺著于嶺南,不獲。
趙謙淡泊名利,專注學術;藐視王公,崇尚圣賢;修己誨人,克勤克儉;仗義執言,窮厄無悔。他主張力學主敬,曾對學生王仲迪說:“寡欲以養其心,觀止以明其理,調息以養其氣,讀書以驗其誠,圣賢之域不難到。”一日,夜雪盈門,趙謙與學生柴欽論學,既乏酒飲,又無火炙,映雪危坐,以為清供。明代學者鄭曉亦稱趙謙:“于世利聲華澹然無掛礙,直義所在,目無王公,以此厄窮無悔。”
原標題:趙謙:“南海木鐸”聲自遠
責任編輯:高麗蘭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南海網手機客戶端
南海網微信公眾號
南海網微博